2020教師招聘考試音樂備考資料――中國古代音樂史考點二
2019-11-05 11:43 分享到:
【西周春秋戰國】(公元前11世紀—前221)
1、周代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宮廷雅樂體系,就是我國古代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等典禮中所演奏的音樂和表演的樂舞,在周代實際上包括用于郊社﹑宗廟﹑宮廷儀禮﹑鄉射和軍事大典等各個方面的音樂。它是隆重而又繁瑣的儀式典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雅樂的特點:有一定程式規范的樂舞形式,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符合統治階級的審美理想,能夠起到維護奴隸制社會秩序的作用。雅樂首先強調的是它的教育意義,用來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導,以和平中正為原則,以莊重肅穆為標準。西周雅樂實際上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發展到登峰造極階段的文化產物。晉侯蘇鐘(三個八度又一個小三度)“五聲缺商”的現象,說明周人堅持不用商音的準則。
3、周代音樂機構分行政﹑教學和表演三個部分。教育對象主要是貴族子弟,即世子和國子。年限十三歲一直到二十歲。主要的學習科目有樂德﹑樂語﹑樂舞﹑小舞四種,內容都含有倫理道德觀念。目的在于鞏固王室的階級統治,防止奴隸的反抗。用音樂來求得天地和﹑君臣和﹑上下和﹑人心和,因此,“德音”與“和”是西周雅樂審美標準的重要原則。
4、西周的樂官制度①樂官應負責樂舞創作之事。②周朝有樂官“采詩”制度。③周朝樂官還擔任誦詩諷諫的政治職能,它和“采詩”制度有著密切關系。④音樂教育在周朝樂官活動中居于核心地位。周代禮樂制度的兩大支柱①禮②雅樂。
5、八音分類:周代一種關于樂器分類的方法,即以制作樂器的材料為準,將所有樂器分為金(鐘,鈴)﹑石(磬)﹑土(塤,)﹑革(鼓)﹑絲(琴,瑟,箏,筑)﹑木( )﹑匏(竽,笙)﹑竹(簫,管,)八類。
6、周穆王把中國音樂和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傳播到西部各族人民中,也帶回了外國的傀儡藝人和各族人民的友誼。
7、“禮崩樂壞”之一:(東周)王子朝奔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禮崩樂壞”之二:季恒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違背了禮的規定,引起了孔子的極度憤慨。季恒子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敢于沖破禮制觀念的束縛,樹立以享樂以享樂為目的的音樂審美理念。”禮崩樂壞”之三:《大武》盡美未盡善,周民族堅持本民族的審美習俗,不用商音,呈現出“五聲缺商”的奇特現象,這一現象說明當時的晉人又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禮崩樂壞”之四:“新樂”就是鄭衛之音(亂世之音),實際上是一種保留了濃郁的商族音樂風格的民間音樂,或者說,它是商族音樂的遺聲,它的風格是一種熱烈奔放,生動活潑的民間音樂,優美抒情﹑色彩華麗的特點,比較富于浪漫氣息。本質上是民族音樂,來源于商族音樂遺聲。實質上是“新樂”和“女樂”的代名詞。
8、大司樂:最早的宮廷音樂機構
職能:音樂教育;音樂行政;音樂表演職能;
出自:《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
學習的內容:樂德、樂語、樂舞
場合:宮廷宴席、祭祀
目的:配合禮樂制度。維護周王朝的最高統治
9、三分損益法:最早的樂律計算方法
以弦長為計算基礎來計算樂律的理論;徵-羽-宮-商-角
缺點:黃鐘不能還原:十二律在運用中不能旋宮轉調《管子-地員篇》
10、孔子的最大功績:在大變革的時代把詩書禮樂等典籍從掌握在史官樂師的手中解放出來,“飛入尋常百姓家”開創了儒家學派??鬃右魳匪枷氲暮诵暮挽`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孔子對新樂的否定與憎惡的歷史局限性同樣也值得我們思索??鬃硬皇欠磳λ械泥嵭l之音,而是反對當中帶有邪的作品。
11、《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它分為風(國風,民歌)﹑雅(大雅﹑小雅)﹑頌(商頌、周頌、魯頌)三部分,實質是音樂上的分類,詩經的曲式結構“一唱三嘆”,詩經實際上就是周朝的詩歌(季札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音樂評論家,最為推薦《韶萷》)
風—160篇,曲式結構:分節歌、主副歌、換頭歌等》
表演形式:獨唱對唱、幫腔等思想性和藝術性
雅—105篇,貴族文人用品,多為朝會、個人抒情之作,反應尖銳的社會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頌—40篇,作詞語晦難懂,多為祭祀宗廟祖先的樂舞
12、戰國時期有兩株光彩奪目奇跡
①黃河流域風靡于各國宮廷的“鄭衛之音”
②長江流域包含楚地聲韻的“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歌曲體裁,它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文學家加工后形成的音樂形式。“楚辭”(性質)實際上是以楚國歷史﹑風俗﹑音樂﹑方言進行創作的﹑有著獨特文化傳統和鮮明地方特色的藝術作品。楚音樂文化的特點:在于它在“巫風”,實質上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續?!毒鸥琛肥亲钅荏w現“楚辭”特色的作品,因為它本來是古代楚國廣泛流傳的民間祭歌,有人認為南楚民歌是一種組歌的形式。
《九歌》共有十一首歌曲,“九”字是古代的滿數,是一部多神崇拜的大型祭祀樂舞,魯迅先生贊揚“楚辭”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的作品,而《九歌》又是一部“浩歌曼舞”之作?!毒鸥琛肥鞘澜缟夏壳白顬橥暾拇笮图郎褚魳返脑姼杵?,也標志著我國大型歌舞音樂的開端。
“楚辭”包含三種曲式結構因素:①亂,是長篇歌曲常用的煞尾手法,也是樂曲的高潮部分②少歌,在大型樂曲中為較長的段落,它與“亂”同時存在,是前一小結性的小高潮,“亂”則是最后總結性的大高潮③倡,是在兩個部分之間插入的一個小過渡段落。
14、戰國時期的民間音樂家:①秦青是一位歌手,以教唱為職業②韓娥是韓國的歌手,她的歌聲“余音繞梁,三日不絕”③伯牙是一位古琴演奏家《高山流水》④雍門周是戰國時期的琴演奏家。
15、論述曾候乙編鐘: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候乙出土的編鐘,年代為我國戰國初期公元前(433)年或稍晚,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顯示出我國歷史上的編鐘音樂文化所達到的驚人成就。它對了解戰國宮廷音樂的規模以及鐘磬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難得一見的實例。曾侯乙編鐘共65枚,(包括楚惠王鑄贈曾侯乙的一件镈鐘)分列八組分三層懸掛在高大鐘架上,其總音域跨五個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聲、七聲音階,基調和現在的C大調相同,期間中部音域可奏出是二個半音,采用了純律和三分損益律的復合生律法,十二律齊全,可旋宮轉調。每鐘兩音,在擊出標明音名,鐘體刻有錯金銘文2828字,標明音名及其所在律位。曾侯乙編鐘是目前所見古代編制最為龐大的一套編鐘,其編鐘制作工藝精美,音質音準良好,鐘銘中有不少已失傳的樂律學內容,它的發展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對重新認識我國音樂文化在先前時期的高度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它不僅標志著我國戰國時期音樂文化的高度發展的水平,而且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16、春秋戰國時期雅樂衰敗的原因:
雅樂的歌詞主要采用“頌”的形式,語匯力求簡潔,語意晦澀,使用更古老的語言,與導航時的語言脫節,后世的雅樂歌詞主要也繼承了周代雅樂的這個傳統,他們的反現實的性質和脫離群眾的非藝術性傾向,使雅樂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體系之后,就注定必然立即走向自己的反面,終于宣告失敗。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劇烈的社會變革和政治改革運動中,各諸侯國早已不同程度存在著禮樂廢弛的現象,越到后來,在努力社會逐漸瓦解的過程中,周代的禮樂典章制度越被沖擊的七零八亂,雅樂衰敗的命運已不可避免,只能為各個封建王朝留下一副原有其表的空架子,并引起了很多統治者的反感。
17、百家爭鳴的原因:
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在音樂問題上,已有熱烈的百家爭鳴,而且已有完整的音樂理論體系,這是應該注意的,這些音樂理論何以獨獨在那個時代出現并不是偶然,而且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客觀的存在相同但所以反應的目的不同,從而所反應的角度不同,而且反應所設計的面也不同,于是產生眾多不同的理論。具體說可分為三點:①充滿著矛盾沖突的動蕩的生活為音樂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內容,這是音樂藝術的源泉。②經濟的發展,都市的興起人們對音樂藝術要求增長,音樂的發展有了更好的物質條件音樂的活動有了更多的良好場所,各國的民間音樂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音樂的實踐為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根據。③音樂的繁榮,音樂的活動成為當時極為重要的一種現象,它在階級社會中的作用更加顯露出來,以至于成為不得不注意的重要問題,面對著這樣的顯示,代表不同方面利益的理論家就各自把解決音樂理論問題的任務納入自己的思想活動中,這樣在音樂問題中就產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18、儒家
孔子:一生自始至終提倡音樂。他認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強調音樂的社會功能,肯定音樂對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會風氣的作用??鬃拥乃枷胪耆菑慕y治者的利益出發,并對其后儒家的音樂思想產生重大影響。
孟子:是儒家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雖然未建立系統的音樂理論,但他提倡“王與民同樂”,強調人民的重要性。他認為“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高度評價音樂的作用。
荀子:也是儒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音樂思想集中于《樂論篇》中,對于儒家音樂思想有系統的總結。他認為音樂能夠配合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音樂可以感化人心。他指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荀子對墨子曲“非樂”觀點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評,維護儒家“倡樂”的主張,并予以進一步發展。
19、《樂記》:樂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音樂理論著作。
內容:包括音樂思想,音樂創作,器樂演奏,樂器制作,樂律研究,音樂人物,音樂言論等音樂領域極其廣泛的問題。
核心內容:是系統地論述了儒家的禮樂思想,這是自西周建立禮樂制度以來第一次從理論上對禮樂的本源,即“禮”和“樂”的社會功能與作用及其相互關系進行的全面而系統的總結。
音樂美學思想:的范圍非常廣泛,涉及音樂的本質和特征,音樂與政治的關系,音樂與現實生活得關系,音樂的審美作用,音樂的教育作用,音樂的社會功能,甚至對音樂的創作過程,也做了簡短而生動的描述。
弊端:不顧音樂藝術的特征性,過分強調音樂與倫理道德,社會政治的關系,因而不把音樂當做審美的對象,而將它視為教化的手段,政治的工具。
《樂記》是我國古代光輝的音樂思想論著,是先秦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所占有的地位都十分重要的。所包含的極為豐富的音樂美學思想,至今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批判的繼承。
20、墨家
墨子:墨家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卓越的哲學家,其著作包含深刻的哲理。他的音樂思想主要載于《墨子》—書的《非樂》、《三辨》兩篇中。墨子主張“非樂”,即反對音樂,他認為:音樂使“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老者不得息”“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 “廢大人之聽治,***之從事,……”音樂可使統治者喪失江山,“弦歌鼓瑟,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
觀點:從小生產者和勞動者的利益出發,反對統治階層的奢侈生活,認為使用音樂會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災難,浪費物力和人力,可能使國家瀕臨衰亡。
21、道家
老子: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義者,他的主要思想載于他的《道德經》(即《老子》)一書中。他提出:“道法自然”、“無為”等觀點,其中既有很多辯證法的因素,又有消極、神秘的因素。他主張“大音希聲”(追求一種自然的無聲的境界)。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道法自然”“無為”等
莊子:著有《莊子》一書,他主張“清靜無為”。他沒有的否定音樂,而是把音樂分為“天籟”、“地籟”、“人籟”三類,祟尚“天籟”所具有的“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的音樂,反對人的主觀作用。
22、簡述西周到戰國時期的音樂成就
一、西周時期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專業音樂文化,有許多受到嚴格訓練的專業樂師,進行傳授、表演等音樂活動。
二、歌唱,這個新樂的典型特征,在社會各階層廣泛流行。“采風”制度就是采集民間歌謠以查民情,其產物為《詩經》和《楚辭》。這個時期也出現了許多民間歌手。
三、器樂在這個時期獲得較大發展。
1.樂器已有約70種,有系統化的樂器分類法,稱作“八音”。
2.器樂合奏相當發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編鐘、鼓為主體的“鐘鼓之樂”。
3.這個時期的一些樂器如琴、瑟、笙、箎、蕭發展為獨奏樂器。
四、這個時期已形成調、調式、轉調、固定音高、節奏、速度等古代樂理觀念。出現了十二律以及計算樂律的三分損益法。
五、西周時期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規定十分嚴格。
六、春秋末至戰國時期,音樂哲學、音樂美學相當發展,有很高的理論水平。
23、周代有哪幾種主要的樂舞?什么是六舞?
西周樂舞是禮樂中極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大致可分為五類:
一、六代樂舞—簡稱“六舞”,大多是先代傳下來的古樂舞。是西周統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動的六部樂舞,被后世儒家奉為雅樂的最高典范。包括:
黃帝--《云門》(或稱《云門大卷》)
堯--《大咸》(或稱《咸池》)
舜--《簫韶》(或稱《九韶》、《大磬》、《九辯》、《九歌》等)
夏代--《大夏》(歌頌大禹治水的功績)
商代--《大濩》(歌頌商湯伐桀的功績)
西周--《大武》(歌頌武王伐紂的功績)
二、小舞。規模較小的樂舞。包括:
帗舞—彩綢舞
羽舞—羽毛舞
皇舞—五彩羽毛舞
旄舞—牛尾舞
干舞—盾牌舞
人舞—長袖舞
三、散樂、夷樂—民間樂舞
四、四夷之樂—周邊部族的樂舞、歌曲。
五、宗教性樂舞—天旱時求雨的《雩舞》與秋季驅除瘟疫所用的《儺舞》。
六、頌樂—是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視學及兩君相見時等重大典禮時的樂舞。
七、雅樂—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內容與頌歌相近;小雅較接近于民歌。
八、房中樂—也是一種燕饗樂。一般用于后宮宴饗之中只用琴、瑟、蕭、笙等弦管樂器,形式較為輕松活潑。